乾隆对于自己的一生非常满意,甚至自封“十全老人”,但在继承人选定问题上,他心中一直存在遗憾。继位后,乾隆曾积极推动立储,遵循的是他父亲雍正帝设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。然而,具体的立储过程却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顺利。
乾隆在初期非常看重的是孝贤纯皇后所生的长子永琏,甚至为其准备了两份诏书,一份放置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,另一份则由乾隆自己保管。不幸的是,永琏在九岁时便夭折,这让乾隆深受打击。之后,乾隆希望由永琏的弟弟永琮继承,但永琮年仅两岁时也夭折了。接连的打击让乾隆对立储一事产生了疑虑,决定暂时放下,等儿子们长大后再作选择。于是,立储问题被搁置了整整二十多年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乾隆的17个儿子逐渐减少,直到1770年,剩下了7个皇子,他们分别是:皇四子永珹、皇六子永瑢、皇八子永璇、皇十一子永瑆、皇十二子永璂、皇十五子颙琰、皇十七子永璘。然而,其中永珹被过继给了允祹,永瑢则被过继给了允禧,这两人因此与皇位无缘。毕竟,他们已不再是乾隆的亲生儿子,因此,至少在乾隆在世时,继位的机会并不大。
展开剩余74%在剩下的五个儿子中,永璂原本是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之一。永璂的生母是那拉氏,她在成为皇后之后才生下永璂。乾隆本身对嫡长子继承制非常认同,永璂作为嫡子,具备一定的优势。然而,到了1765年,乾隆与那拉氏闹翻,具体原因至今无人知晓。乾隆公开的说法是那拉氏违抗旨意,并因此被遣回京城。此后,永璂也被排除在继承人的选项之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永璂被逐步排除,而剩下的竞争者仅为永瑆、永璇和颙琰。最终,乾隆在1773年选择了颙琰为继承人,并秘密立储。这一选择直到最终才为世人所知。
虽然如此,朝臣们并非毫无察觉。大多数臣子认为,继承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永瑆和颙琰之间,而永璇和永璘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。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这些皇子们的封号。1779年,永璇被封为仪郡王,虽然此封号并无特别之处,但到1789年,乾隆却封永瑆为和硕成亲王、颙琰为和硕嘉亲王、永璘为多罗贝勒,而永璇依然是仪郡王,显然,乾隆对于永瑆和颙琰更加青睐。
永璇虽为皇子中年纪最大,但因沉迷酒色、身体不佳且性格乖戾,常常未能得到乾隆的赏识,乾隆自然不会将大业交给他。而永璘虽为乾隆最小的儿子,但他年仅7岁,显然不在继承人考虑范围之内。因此,继承权最终在永瑆与颙琰之间决定。
永瑆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,乾隆非常喜欢他,并且认为他为人仁孝,性格温和。但永瑆也有其弱点,他过于柔和,缺乏决断力,这对于一国之君来说,显然是一个致命的缺陷。此外,永瑆对文学艺术的兴趣颇深,但他对骑射并不感兴趣,而乾隆极为看重骑射,这是满洲贵族的传统,因此乾隆虽然偏爱永瑆,却并不希望他成为继承人。
与之相比,颙琰虽然才华逊色,但他却展现出一个合格继承人所应具备的品质。颙琰不仅勤于学业,做事沉稳且果断,还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威武的相貌。乾隆认为,颙琰更具备成为储君的潜质,因此在1773年秘密立储,最终选择了颙琰。
1795年,乾隆宣布颙琰为皇太子,向全天下传达了自己立储的决定。乾隆之所以提前宣布,是希望颙琰能在正式继位前有所准备,以便在1796年正式成为皇帝。此时,乾隆已年届84岁,尽管已经作出了决策,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永瑆的宠爱,时常光顾永瑆的府邸。永瑆作为一个痴迷文学和艺术的皇子,或许根本没有兴趣继承皇位,因此也不会感到任何不满。
1796年,嘉庆帝正式亲政,永瑆被任命为军机大臣,成为首位担任此职的亲王。至此,亲王出任军机大臣成为常态,永瑆的历史地位由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